引用本文:
【打印本页】   【下载PDF全文】   View/Add Comment  Download reader   Close
←前一篇|后一篇→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本文已被:浏览 1810次   下载 905 本文二维码信息
码上扫一扫!
分享到: 微信 更多
第四届《海洋与湖沼》学报编委会委员简介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办公室1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摘要: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于1994年1月22日通过第四届《海洋与湖沼》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由33人组成,其中主编一人,副主编2人,委员29人,另预留一名。编委简介如下。

主编

秦蕴珊 男,60岁,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国际第四纪委员会亚太地区副主席。于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主要从事海洋地质学研究。负责多项全国及国际合怍海洋学综合调查研究。对中国陆架沉积作用,对海底沉积物的类型、分布及物质组成进行大量调查和深入研究,提出了陆架沉积模式并编绘了相应图件;对海水中悬浮体、海底灾害地质以及海洋第四纪地质的研究也都取得重大进展。先后获国家和中科院一、二等奖6项。为我国海洋地质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约50篇,出版专著4部。《海洋科学集刊》、《海洋科学》主编。

通讯地址:266071 青岛市南海路7号 Tel: 2870882(办公室)2862523(家)

副主编

刘建康 男,77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坐物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副理事长。于1947年毕业于加拿大麦基尔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生态学研究。40年代,揭示鳝鱼的定规性雌雄转变现象,为低等脊椎动物性别分化机理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50年代,主持梁子湖和长江鱼类生态调查的集体研究项目,为我国平原湖泊和长江鱼类的生态学提供了大量和系统的第一手资料,是尔后论证葛洲坝和三峡建坝对长江鱼类生态影响的主要依据。60年代,发表的《从生物生产力角度看湖泊渔业增产的途径》一文,为70年代武昌东湖渔业的大幅度增产打下基础。80年代,主持东湖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在我国首先以生态系统学概念开展淡水生物学研究工作。所著《长江中下游的湖泊》一文,着重于湖泊初级生产力的渔业利用,被收入《世界的生态系统》丛书《湖泊与水库》卷,于1984年在荷兰出版。

通讯地址:430072 武汉市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Tel: 7823481(办公室) 7823481-2089(家)。

文圣常 男,72岁,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岛海洋大学教授。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学会理事长,山东海洋湖沼学会名誉理事长。干1947年毕业于美国航空机械学校。主要从事海浪谱和海浪数值模型研究。为了避免迄今主要通过拟合观测资料得到风浪频谱,试图以解析方法导出谱,其中引入光度因子作参量,它不仅能有效描述谱形,而且描述风浪频谱的成长全过程。还以解析方法导出风浪方向谱,并通过光度因子反映方向谱的成长变化,能解释方向分布取决于频率的原因。在海浪数值模拟方面,针对当前国际上盛行的第三代模式存在的困难,提出一种新型的混合型模型,其中风浪部分的源函数,通过可靠的经验成长关系加以确定,因此避免了分别计算能量输入、能量消耗和波波间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困难,并使预报或后报的精度得到基本保证,需用的计算机时间不及第三代模式的l/10。现任大洋环流试验中国委员会副主任。SCOR中国委员会前主席。著有《海波原理》、《海浪理论与计算原理》等书。

通址地址:266003 青岛海洋大学 Tel:2864361-2270(办公室)2868043(家)

委员

方国洪 男,54岁,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物理室主任,研究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与海平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物理海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于1 96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主要从事海洋潮汐和海洋环流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一项(第一完成者),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第二完成者),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均为第一完成者)。曾被授予全国科学大会先进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及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著有《潮汐和潮流的分析和预报》、《农历潮汐》二书,主编《中国近海潮流永久预报图表集》一套20佘分册,发表论文60余篇。

通讯地址:266071青岛市南海路7号 Tel:2879062-5801 (办公室) 5815867 (家),

许东禹 男,58岁,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于1960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主要从事海洋地质研究。成果曾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二项。主编《太平洋中部多金属结核特征及成因》、《太平洋中部晚新生代古海洋》、《太平洋中部多金属结核的研究》(均为第一作者),并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地质辞典》和《英汉地质辞典》等书的编写工作。参加联邦德国“中太平洋锰结壳调查”并参加IGCP318项目研究。

通讯地址:266071 青岛市1 8号信箱 Tel: 5814651-2214 (办公室)5814651-2837(家)

刘永定 男,50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藻类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植物学会常务理事,理学博士。完成的主要科学研究工作12项。其中,藻类蛋白工厂化生产中试为国家“七五”攻关任务,藻类在空间环境中的适应及其功能为国家“863”高技术课题,藻类蛋白饲料应用试验为国家攻关任务。当前承担科研任务共7项,其中6项为负责人。1990年受邀访问以色列并参加国际应用藻类学会第五次大会,1990 - 1991年应聘在联邦德国作客座科学家研究半年并受资助出席欧洲低重力研究联盟学术年会,1992年参加国际微重力研究与应用学术会,1993年参加捷克国际应用藻类学大会。获奖成果2项(省、院奖),科技工作奖4项(全国科学大会和省、部、院奖一),优秀论文奖2项。共发表各种专业文章计59篇,译著l本。

通讯地址:430072武汉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Tel: 723481-2015(办公室 -2131 (家)

刘瑞玉 男,72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于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是我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之一,是甲壳动物学的学术带头人。负责组织完成多项国家重大海洋调查研究任务。系统阐述了整个中国海底栖生物的组成、分布、群落结构、生态特点。首先发现黄海冷水性生物群落,提出陆架海区系区划和群落方案。全面发展了甲壳动物学,搞清了主要类群的分类区系。推动了对虾育苗、养殖和资源增殖研究,使我国对虾增殖基础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获国家和院级奖12项,共发表论文80多篇,专著和报告9册(卷)。

通讯地址:266071 青岛市南海路7号 Tel: 2879175或2879062-2312(办公室)2866316 (家)

邱大洪 男,64岁,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理事。在海岸工程、近海工程、波浪力学等方面具相当学术造诣。“钢筋混凝土平台可行性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o发表有关波浪力学等方面论文30余篇。发表专著有《波浪理论及其在工程上的应用》。

通讯地址:1 16024 大连市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Tel:0411 471511-515

李少菁 男,63岁,厦门大学教授o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学会海洋生态常委会主任,中国甲壳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湖沼生态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海洋湖沼学会、海洋学会副理事长。于195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学系,研究生。主要著作为:《中国海洋浮游桡足类》上卷(1965)、中卷(1982) (与郑重等合著);《海洋浮游生物学》(1984);“Marine Plankbiology”(1989);《海洋桡足类生物学》(1992)0参加并担任技术顾问的“罗源湾濂沃大官坂鱼、虾、贝综合开发”课题获国家教委1991年科技进步二等奖;《闽南一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区生态系研究》获福建省1991年科技进步一等奖。

通讯地址:361005福建厦门大学海洋学系 Tel:2086397 (办公室)2086639 (家)

李光友 男,54岁,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海洋药物学会常务理事,青岛市科协副主席,196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生物系,于1981-1983年,作为访问学者在日本鹿儿岛大学进行学习和研究。所进行的O九工程研究(水下兵器防除海洋附着生物方法研究),先后研制出3个方法,为加速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其中2个方法已获全国科学大会、中国科学院(二等)奖。对海洋经济动物病害的免疫防治研究,奠定和丰富了海洋生物免疫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所获几顼重要研究成果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国际新技术奖共3项,所承担的中科院“八五”攻关课题海洋虾贝病害免疫防治研究成果,开辟了海洋经济动物病害防治的新途径。先后撰写技术报告、国内外发表论文30余篇。于19 91年1月获国家教委、人事部授予的“在沮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称号。

通讯地址:266071 青岛市南海路7号 Tel: 2868008(办公室)5815179 (家)

李瑞旭 男,55岁,科学出版社期刊室主任,编审。中科院期刊业务指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中科院科学出版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兼学术期刊专家组副组长,国家技术监督局全国文献工作技术标准化委员会七分会委员,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常务理事、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中国科技信息集团CSTA工程领导小组成员,中科院自然科学期刊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期刊协会科技学术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于1964年毕业于北京林学院,获林学、数学两专业双学位。主要工作有:参加调研和部分起草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组织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国家已发布执行);参加国家科委组织的“优秀期刊评选标准”的研讨和起草工作;参加“中国科学院优秀自然科学期刊评选标准”的调研起草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合理布局》、《生物学期刊布局》等。

通讯地址:100717 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科学出版社期刊室 Tel: 4018833 -393或401 9819

张正斌 男,58岁,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化学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化学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于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83年9 - 12月为美国Oregon州立大学海洋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溶液络合物稳定性和稳定常数实验测定方法研究,大青山贫铀矿中铀的提取、海水中铀的提取,以及铀的萃取理论和萃取化学、提铀机理研究。成果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3等奖,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l筹奖,1 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2等奖,以及省级奖10余项。至今已完成5项国家基金,其成果已被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成果选编》海洋科学项。1986年获国家科委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87年为山东省拔尖人才,1990年获国家科委和国家教委的“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 992年获山东省“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3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至今出版专著6部,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海洋与湖沼》学报以及《Marine Chemisrry》发表学术论文约160篇。曾7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1993年应邀到台湾3所高校讲学。

通讯地址:266003 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研究所 Tel: 2864361-2325(办公室)2869581 (家)

苏纪兰 男,58岁,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理事,《海洋学报》主编。于1967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机械工程系,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河口动力海洋学及陆架动力海洋学研究。发现并成功模拟了潮流不对称性对长江口及杭州湾最大浑浊带形成的重要作用。首次系统研究河口锋面及效应,提出长江冲谈水次级锋概念;第一次研究陆架与宽河口亚潮频段的相互作用;率先从理论上获得多港池港湾共振频率;提出模拟潮致底质冲淤的有效办法,首次系统地揭示中国近海陆架波特性等。自1980年以来共发表论文60余篇。

通讯地址:310012 杭州市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Tel: 8076924-334 (办公室)

陈吉余 男,72岁,华东师范大学名誉所长,教授。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河口海岸分会理事长,上海市海洋湖招学会理事长。毕业于浙江大学,研究生。主要从事河口海岸学科研究,为我国河口海岸学科主要开拓者之一。建立河口海岸动力地质、沉积相结合的学科体系,在河口发育,海岸副面塑造等理论上有发展,在实践上解决了一系列实际问题,倡导全国海岸带和海洋资源综合调查。著有<长江河口动力过程和地貌发育》、《中国海岸发育和演变规律》等专著。获1985年国家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990年国家教委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曾任国际《河口》编委,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国际潮滩研究工作会议,为国际地理学会环境委员会召开地区性学术会议(1990)。

通讯地址:200062 上海市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 Tel:2577577-2852 (办公室) -3386 (家)

陈宜瑜 男,50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科协常委,湖北省动物学会理事长,武汉市科协副主席。于196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主要从事鱼类学和动物分类学的研究。在淡水鱼类系统分类研究中,完成了草鳍鳅科和鲤科重要类群的分类整理,发表过5个新属30多个新种,参加编写的《中国鲤科鱼类志》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动物系统发育研究中,完成了有关鲤形目鱼类系统发育研究的系列论文,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生物地理学研究中,通过对裂腹鱼类起源和演化的研究去解释青藏高原的地质历史,推进了学科的发展。开创了白暨豚的研究。主编濒危鱼类红皮书,推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领导和组织了洪湖水体生物生产力综合开发及湖泊环境优化的研究,获国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通讯地址:430072 武汉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Tel:7823481-2253 (办公室)-2189 (家)

汪品先 男,57岁,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科委中国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副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于1 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主要从事海洋微体古生物学与古海洋学研究,著有“Marine Micropaleontology of China”(1985)等书籍、论文。“我国近海沉积钙质微体化石的分布及其古环境意义”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现任国际海洋地质委员会委员、国际《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学报编委,国际地层委员会早第三纪分委员会委员、晚第三纪分委员会委员,伦敦地质学会各届会员。

通讯地址:200092 上海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 Tel:5455080-3207 (办公室)

孟庆闻 女,68岁,上海水产大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水产学会名誉理事长,农业院校水产高校教材指导委员会委员,《水产学报》主编。于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理学院生韧系。主要从事鱼类学研究。共发表专著7本,其中第二作者的《中国软骨鱼类的侧线管系统以及罗伦瓮和罗伦管系统的研究》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作者之一的《南海诸岛海域鱼类志》于1981年获国家水产总局技术改进成果一等奖、《中国鱼系统检索》获199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作者的《鱼类比较解剖》被评为1991年国家级优秀教材。主编过两套教材,翻译80万字专著一部,在学报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9篇。198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79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85 - 1989年任亚洲水产学会理事。

通讯地址:20U090 上海上海水产大学 Tel: 5431090 (办公室)5432801 (家)

赵一阳 男,59岁,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地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地质学分会主任委员。于195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主要从事海洋沉积地球化学的研究,首次提出了大陆架沉积物地球化学模式;建立了第一个中国浅海沉积化学元素丰度表;开创“元素地层学”的研究;提出定量研究“沉积强度”的概念;开拓了沉积作用“元素指示剂”的研究等。发表重要学术论文80余篇,有4部专著分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主要论著曾多次在美、澳、日、前苏联、英、墨西哥等国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

通讯地址:266071 青岛南海路7号 Tel: 2879062 (办公室) 3867700 (家)

相建海 男,47岁,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海洋生物开放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生态学会副秘书长。于1978年考入南开大学生物系,作为研究生,于1980年5月 - 19 82年10月在原西德弗赖堡大学和康斯坦茨大学学习。已完成和承担国家攻关、院重点项目,国家基金课题,省重点项目等30余项。先后9次赴美、加、日、澳大利亚等国讲学和合作研究。在对虾、贝类繁殖遗传和资源生态学上取得重要成果。共发表和完成论文40篇。被科学院评为优秀导师。

通讯地址;26607 1 青岛市南海路7号开放实验室 Tel:2879062-5205 (办公室) 5812684 (家)

胡鸿钧 男,60岁,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出国留学回国人员联谊会副理事长。于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生部。于1980-1982年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淡水藻类学研究,30余年来与同事合作发现淡水绿藻3个新属,20多个新种;1980年与同事合作首次发现一种裸甲藻光合色素系统中含有藻蓝素(Phycyanin),为研究甲藻的系统演化提供新的线索;8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从事螺旋藻生物技术研究,1989年完成国家科委重点项目“螺旋藻工厂化中试”,1992年承担国家火炬计划建成我国第一座利用地热控温,半封闭全循环式的螺旋藻工厂。发表专著3部,其中《中国淡水藻类》为我国第一部淡水藻类分类学综合性参考书。论文《优良藻种的选育与培养条件研究》获中科院1992年科技进步二等奖。现任第五届国际藻类学会组织委员会委员。

通讯地址:430074武汉市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Tel: 7801126,7802025-232 (办公室) 7817808 (家)

袁业立 男,56罗,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遥感学会理事长,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于1982年毕业于美国北卡罗莱那州立大学海洋、大气和地球科学系,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物理海洋学研究。其处于领先地位的科学成就有:建立了黄海冷水团浅海热生非线性环流模式;开拓陆架中尺度涡和剪切波解析研究领域;实现在定常边值条件下,非定常中尺度过程的数值模拟;系统地研究了风生波的生成发展机制和成长过程中非线性水波的属性,证明非线性平衡态的存在并揭示了非线性水波的不稳定能量转移规律;开辟了破碎波统计研究方向,提出了破碎波统计模型和统计方法,并在海气强交换过程研究方面有突出成果;得出多项风浪发展的理论源函数,发展了一种新的第三代海浪数值模拟方法;关于微骑行波的研究为利用遥感资料反演海浪方向谱奠定了基础。曾在《中国科学》、《海洋与湖沼》学报和《海洋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中、英文论文近50篇。有关研究工作曾多次获得部委级奖励,其中包括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

通讯地址:266003 青岛市红岛支路13号 Tel: 2866810-355(办公室)5813407 (家)

唐启升 男,50岁,黄海水产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二、三届学科组成员。于1961年毕业于黄海水产学院。于19 81 - 1984年作为访问学者赴挪威海洋研究所、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进行学习和研究。主要从事海洋生态学研究。开拓中国大海洋生态系研究,其黄海研究成果已在世界大海洋生态系研究领域占有显著地位;主持渔业生态、资源评估等课题多项。撰写论文报告80余篇,主编或同他人合作专著5册o目前主要参加“全球海洋生态系动态”、“大海洋生态系监测与保护”、“北太平洋气候变化与容纳量”等国际项目的启动研究和组织活动。1987年以来在国外主持、组织4次国际会议。现为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学术局委员兼渔业科学委员会主席,全球海洋生态系动态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通讯地址:266003青岛市莱阳路19号 Tel: 2869103

顾宏堪 男,62岁,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化学学会理事长。于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于1979 - 1981年作为访问学者赴英国利物浦大学进行学习和研究。主要从事海洋化学研究。共发表论文100多篇,以第一作者发表约60篇,撰写及主编专著4部。其中作为第一负责人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是中国海洋化学研究的开创和基石;在世界海洋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黄海O2垂直分布最大值系由冬季保持而来的理论”填补了国际空白;“天然pH-无试剂-防吸附物理涂汞电极系统”、“天然水循环中痕量Zn2+等的均匀分布规律”及“水-水汽Zn2+等天然本底定值转移规律”、“原始天然水由Zn2+等饱和的水蒸汽形成”等新方法-新规律-新理论已构成了一个新体系,自成一派。“水汽化学”新学科正被创立。2+ 通讯地址:266071 青岛市南海路7号 Tel: 2879062-293 (办公室)2862340 (家)

秦曾灏 男,60岁,上海台风研究所研究员o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理、大气、海洋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海洋气象学会海气相互作用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气象学会理事长,上海市灾害防护协会、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主编。于1 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主要从事大气动力学、海洋动力学,和海气相互作用研究o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6篇,译著l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教委一等奖,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表彰。现为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IAPSO)海洋灾害委员会执行委员,作为中国唯一的执行委员,负责向该组织定期报告我国海洋灾害的事件、研究成果和进展情况。

通讯地址:200030 上海市徐汇区蒲西路166号 Tel: 4386700-476(办公室)4385466 (家)

黄麒 男,57岁,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研究员。于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化学系。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和三等奖。其中“柴达木盆地古气候、古环境”研究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柴达木盆地察尔汗首采卤过程中水动态水化学变化规律”研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二等奖。1981-1982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单位开展合作研究;1990 - 1991年在美国南加州大学等开展合作研究,参加过两次有关国际会议。发表近百篇论文。

通讯地址:710043青海省西宁市西影路6号 Tel:5254806 (办公室)

梁瑞驹 男,59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于1980年毕业于荷兰Delf大学研究生班。主要从事水文研究。发表过多篇论文,编有专著二部(英文版),主编过大型工具书五部。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取排水口布置和温排放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太湖流域91年洪涝灾害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经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曾获得国家“七五”攻关科技成果优秀奖和水利部科技进步奖,主持过第四届国际水文大会(巴黎,1993)、城市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学术讨论会(东京,1989)等国际会议。

通讯地址:100044北京车公庄西路20号 Tel:8412598 (办公室) 8474181 (家)

曾庆存 男,58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气候与环境预测研究中心主任。于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61年在原苏联获副博士学位。60年代初最早提出原始方程求解方法并创立了半隐式差分格式,后又系统地发展了计算地球流体力学理论,建立了大气运动的地转适应过程理论,发展了波包动力学和连续谱理论及大气遥感理论;与同事一起建立了大气、大洋环流模式和近海环流模式,在气候数值模拟和近海环流模拟方面均取得了很好的结果。主要代表作有《大气红外遥测原理》等。现任自然控制论研究中心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主任,世界气候研究计划联合科学委员会委员。

通讯地址:100080 北京中关村2718信箱 Tel:2559267 (办公室) 2559277 (家)

曾呈奎 男,85岁,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荣誉博士。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协委员,山东省科协名誉主席,世界水产养殖学会终身荣誉会员。于1942年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大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并获Rackham博士后奖学金。主要从事海洋生物学特别是海藻生物学研究。先后发现了几十个新种,2个新属和1个新科,为中国海藻志的编写提供了基本资料。现任中国孢子植物志编委会主任。对经济海藻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化学加工以反对海带、紫菜的生物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探讨光合生物的进化研究提供了资料。提出并阐明了我国海洋水产生产必须走农牧化的道路,开展了海藻生物技术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共发表论文250篇,专著8部。主编和主要论著有:《海带养殖学》、《中国经济海藻志》、《中国常见海藻》(英文版)、《海藻栽培学》和《中国海洋科学研究及开发》等。曾参加过第一、二、三、四届国际藻类学术大会等数十次国际会议。

通讯地址:266071 青岛市南海路7号 Tel: 2870220(办公室) 2869117(家)

董金海 男,56岁,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山东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山东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海洋兽类协会名誉会员。于196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生物系。于1981 - 1983年,作为访问学者赴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进行学习和研究。主要从事海洋哺乳动物的分类学、形态学、组织学、行为学、种群生态学、资源管理生态学和自然资源量估计等领域的研究。首次提出斑海豹新亚种,将我国海洋哺乳动物研究推进到一个更高水平。曾参加南极考察,担任“八五”中科院重大项目“重要海湾、湖泊水产增养殖农牧化及生态调控技术的研究”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站网——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站”的研究工作负责人。1986年以来发表论文20余篇。

通讯地址:266071 青岛市南海路7号 Tel:2879062-3423 (办公室) 5814826 (家)

管华诗 男,54岁,青岛海洋大学校长兼海洋药物与食品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洋药物分会、中国药学会海洋药物分会理事长。《中国海洋药物》副主编。1964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水产系。长期从事海洋药物与食品工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取得显著成就,尤其在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开发中,取得多项有重大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新成果,或填补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拓了学科新领域。70年代,他为主参与研究的海洋生物制品藻酸丙二酯、农用乳化剂获1978年国家科学大会奖。在海洋药物和海洋保健食品方面,近20年内,他先后研制成功8个产品,其中5项获海洋药物发明专利,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成果曾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南斯拉夫第十五届国际新友明博览会金牌,国家经委优秀成果一等奖。藻酸双酯钠药物已出口俄罗斯、美国和东南亚各国,为国家赢得荣誉。发表论文多篇。他本人荣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优秀科技拔尖人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当选为全国第八届人大代表。1993年应荷兰鹿特丹大学邀请去该校讲学,并开展国际合作研究。

通讯地址:266003 青岛海洋大学 Tel:2864361-2628 (办公室)

潘金培 男,58岁,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鱼病研究会主任。于1965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研究生。主要从事水生生物病害研究。1981-1983年在西德慕尼黑大学热带医学和寄生虫学研究所进修,并先后赴欧、美、亚洲10余个国家进行合作研究、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被聘为欧洲鱼病学家协会和亚洲鱼病学会理事。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参加编写和主编学术专著7部,其中《鱼病的诊断与防治》曾先后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通讯地址:510301 广州市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Tel: 4451335-719 (办公室)4455767 (家)

濮培民 男,57岁,中国科掌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江苏省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气象学会常务理事。,于1959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水文气象学院,获全优毕业证书。主要从事水文气象学研究,1 989年以来出版三部专著《抚仙湖》(负责水文气象部分)、《云南断陷湖泊环境与沉积》(负责水文气象部分)及《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湖泊与洼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研究》(主编)。现任国际贝加尔生态研究中心科学顾问,(日本)关西水圈环境研究机构理事,国际琵琶湖物质输移实验科学顾问、背景环流组负责人,国际理论与应用湖沼协会会员,国际太湖研究协会会员,国际淡水生物协会会员。现主持中日湖泊学合作研究,中苏贝加尔湖合作研究及中-丹净化湖泊水质合作研究。

通讯地址:210008南京市北京东路73号 Tel:7713926(办公室)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办公室供稿,王琳琳整理)

关键词:  学报编委会  通讯地址  学会常务理事  国家科委  湖沼学  自然科学期刊  学会副理事长  河口海岸  名誉所长  中国科学院
DOI:
分类号:
基金项目: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4th Editorial Board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
Abstract:
Key words:  
Copyright ©  Editorial Office for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    Copyright©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Supervised by: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onsored by: Chinese Society for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CAS.
Address: 7 Nanhai Road, Qingdao, China.    Postcode: 266071    Tel: 0532-82898753  E-mail: liuxiujuan@qdio.ac.cn  
Technical support: Beijing E-Tiller Co.,Ltd.